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历史军事>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 第二三一章 平和的长白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三一章 平和的长白山(2 / 3)

一切开发收益归他而已,但这时候有个屁的开发收益。目前有三条路线在供应那里,第一条就是辽东的木轨,未来一直通到吉林,另一条海运清津港,然后陆路运输到松花江上游,也就是安图南边,根据季节不同起运点不定,反正能漂流就行,甚至都没有像样的船,因为都是一次性而且木料充足,随便扎个木筏就行。

本来也都是那些土司以服役性质,沦流派出青壮来承担。

这样漂流一直到和头道江的交汇口,那里才真正有造船厂,而且那里有会宁都司的一个守御千户所。

那也是好地方。

因为这个千户所是护寺军。

他们守护的是会宁三大寺庙之一的长白山寺。

原本历史上的长白山寺在安图二道白河,明朝出动一万八千多军队,一路伐木向前,最终在那里用金国神庙遗址修建长白山寺,但杨丰认为这种事情有点夸张了,不但成本太高而且以后大师们也很痛苦。

真的。

那地方现代找个人都难,更别说这个时代了。

虽然大师们是去参研佛法,的确需要清净,但清净到这种程度还是没有必要。

所以从吉林水运向上,到白山水库边挑个风水宝地,背靠长白山修一座意思意思就行,大师们也喜欢,那些部落百姓参拜也方便,非要修到长白山上,他们去拜个佛都跟荒野求生一样。事实证明杨丰的选择非常正确,这座长白山寺因为处于水运节点,迅速成为那些土司属民虔诚参拜的心灵归宿。大家闲暇到两江口拜个佛,进行一下贸易,精神物质都得到极大满足,然后就可以怀着平和的心态乘船各自回家了。

偶尔也会有大师在士兵保护下,到这些土司那里宣扬一下佛法,甚至修建相当于分号的寺庙。

会宁的原始森林中,无处不是诵经声。

大家都越来越平和。

而护寺军负责把辖区土司们的税收一下,交易的物资抽分一下,甚至寺庙大师们收的布施也分一下……

就跟分赃一样。

三七还是四六就没人管了。

那地方孤悬长白山区,别说是朝廷官员,就是会宁都司都懒得管。

而且驻军也是和鲸海卫一样,属于轮班性质的,说到底让人家在那种地方驻防就得给足好处。

第三条路线是海运到龙泉府。

不过和杨丰设想的不一样,木帆船沿着图们江逆流虽然能到龙泉府,但受限制太多,尤其是满载的运输船很难,实际上目前到那里的船都停靠毛口崴,然后走陆路运到龙泉府,再从龙泉府到敦化。这段看情况,情况好能有部分水运,剩下就是牡丹江漂流了,这条线主要是补给五国卫,这个卫就在牡丹江口北岸,也是朱元章最想放弃的。

但补给他们不是最重要,目前就能维持,就是赔点钱而已。

真正重要的是杨丰的会宁开发。

大宗的物资想要外运必须开辟稳定的货运,而粮食的收获又是秋末,完成收获就是冬天,但冬天肯定没法运输,零下三十度不是闹着玩的,所以只能等到第二年开春,但海上的货运又必须冬天南下,因为夏天是南风。所以运输模式只能是第二年开春向港口运输,同时运输船队北上装船,然后冬天趁着北风起离港南下,正好南方的工厂在冬天开工,大量制造的粪丹囤积,在麦收之前完成向农民的销售。

现在这种古代版复合肥正在热销。

豆饼为基础,然后添加更珍贵的鸟粪增加肥力,再混进少量杀虫的……

这东西没有什么标准配方,其基础就是各种增加氮磷钾的材料,至于那些流传的配方,只不过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此类材料,所以因材而为,但这类东西里面第一鸟粪,第二豆饼。

甚至不用这么麻烦,直接用发酵的鸟粪或豆饼都行。

杨丰就是既然要发酵,那顺便添点乱七八糟物质,增加神秘感吸引,尤其是杀虫的材料。

而这里面鸟粪有限,但豆饼只要开发起黑土地是几乎无限量供应的。

这本来就是清末民国江南稻田主要肥料,尤其是豆饼更是辽西开发的主要支撑。

每年数百万石大豆从辽河上运往江南。

那么问题来了。

怎么才能大规模向外运输?

只有水运。

木轨也不行。

而且必须是成本最低的顺流水运。

好吧,只有一个选择,从松花江放流,开春之后以船队从松花江顺流直下奔鲸海卫。

去庙街。

而海运的船队在同时乘着洋流和南风北上,到达庙街装船等待,等北风起后立刻南下,虽然这样的运输距离遥远的有些夸张,光会宁到鲸海卫,那就是两千多公里,海运得三千多公里。但对于大宗商品运输来说,这就是唯一选择,木轨马车终究不是铁路,那点运力也就能给驻军运点军需,指望它承担大宗货物运输是不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