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历史军事>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 第二十一章 华夏驻大明特命全权大使杨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一章 华夏驻大明特命全权大使杨丰(1 / 2)

夜。 “你以为朕不会杀你?” 皇帝陛下阴森森的说道。 他说这话是因为杨丰拒绝了他的召见,至于理由很简单…… “我堂堂一个现代华夏人,而且还是一名华夏战士,凭什么被你一个封建帝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我承认您是一个君临天下的皇帝,对大明臣民有生杀予夺之权,可这跟我有个毛关系,我又不是大明百姓,我又不是你的臣民,你对我来说就像我们那时候的一个外国领导人,比如和我们敌对的国家总统。之前我没和国内联络上,还可以考虑以后听命于你,但现在我已经能够接到国家的命令,那你对我来说就只能是个外国领导人了。 听命于你? 那我岂不是成了背叛国家。” 杨丰坐在他的躺椅上一副明显欠凌迟的架势说道。 “别忘了你在朕的土地上!” 朱元章说道。 旁边的太监赶紧抬着他的短榻上前…… “给万岁爷放这厮上边!” 老太监说道。 太监们赶紧抬着短榻走过杨丰。 这个混蛋坐在山顶略微靠下的位置,朱元章的短榻除非放他背后,否则不是和他平起平坐就是居他之下。 只有在他背后才能高过他。 皇帝陛下当然不能和他平起平坐。 朱元章傲然从他身旁走过,在自己的短榻坐下,对着他的后脑勺。 “将那尊大炮抬到朕前边。” 皇帝陛下说道。 锦衣卫赶紧抬着一门洪武大炮上前,然后将这东西放到皇帝陛下脚下,将炮口对准了杨丰的后脑勺,朱元章接过火把,在那里伸了伸手,感觉自己就算斜靠在短榻上,也可以点燃引信将这混蛋炮决,于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我的确在您的土地上,但最多也只能算在你们这里的外交人员,这个词您应该能理解吧?我们那时候有一百多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平等的,虽然也有强有弱有大有小,但至少在面子上还是平等的,然后互相之间派出外交官,我们称为大使。这些大使常驻别国,代表自己的国家,处理与所在国的交往,而对方在自己的国土上,划出一块地,给这些大使修建使馆。所在国有保护这些使馆和外交人员的责任,而外交人员有豁免权,就是犯了罪也只能驱逐出境,而且所在国警察也就是官差不能进入使馆逮捕人。 就是使馆的车辆,在大街上行驶也是受保护的,所以只要进了使馆的车辆也不能抓。 总之外交人员在所在国享有各种特权。” 杨丰头也不回的说道。 “故此你想让朕给你这个外交人员的身份?可朕凭什么给你,我大明又没有这种邦交,来我大明的都是向朕朝贡的。 他们都得在朕面前跪着乞求恩赐。” 朱元章玩着火把说道。 “贸易啊!” 杨丰理直气壮的说道。 朱元章继续玩火把…… “您不会以为您能从我这里得到的,只有几支手枪几颗手榴弹吧?如今我已经能和那边联络,那您想不想要制造这些武器之法?就算制造我这种火枪的确不太现实,可火绳枪这种完全可以啊?有了新式火枪,还得有新式火药,那您想不想知道新式火药如何制造?您想不想知道新式火枪战术? 您看,您能从这种邦交中获得巨大的好处。 能让您天下无敌。” 杨丰说道。 “难道朕不是已然天下无敌?” 皇帝陛下傲然说道。 “那不一定,真要是天下无敌,您为何还不能扫清漠北?” 杨丰说道。 “朕不能扫清漠北,是为使百姓休养生息。 漠北难的不是如何打,真要是堂堂正正战阵交锋,残元那点残兵败将,不够我大明一战灭之,但打赢不难,扫清才难,漠北草原广袤,出塞往往千里不见人烟。无道路,无粮可掠,除了几条河流连水井都找不到,大军一切所需,几乎全赖后方运输,百万民夫辗转南北,所运军需不足数万精兵所用,往往需积攒几年才能支撑几月征讨之用。 一直打下去天下为之疲敝。 如今天下新定,百姓要的是修养生息。 残元已然被打垮,短时并无叩关之力,前年正月燕晋二藩北伐,晋藩出塞就未见残元人马。 那朕就用不着再劳民伤财,朕只需向燕代,辽东不断移民,扎下一个个卫所,把那些好的牧场都变成良田,再建起一座座城池,堵住各条商道,封住他们的盐铁,如此不断蚕食草原,把他们困死在漠北那几块严寒贫瘠之地。 再以各藩守卫边塞,有合适机会就以骑兵出击,击破其部落,杀戮其民,夺其牲畜,焚烧其草场。 一击而罢,迅速退回。 如此使其困顿饥荒,再剩下就是坐等其内乱了。 这些年残元之臣归附不断,正是此策走对了,如此不过十数年,只要我大明不生内乱,就是熬也把他们熬死。” 朱元章说道。 然后大明就靖难了,然后就收缩了,他那些布置全扔了。 “那您知道残元为何又复苏吗?” 杨丰说道。 “说!” 朱元章没好气的说道。 “很简单,您的战略没问题,但问题是您在辽东这些地方的卫所,养不活自己啊! 尤其是那些最靠近草原的卫所,产的粮食都不够吃,全靠您不断向他们运粮才能解决,您当然明白这样是很有必要的,哪怕耗费的成本高,您也要不断给他们运粮,给他们赏赐,让他们安心在那里。 可对您的后代们来说,这种地方完全就是个无底洞,与其把征收的粮食运过去给那些军户,为什么不留下来享受? 那些卫所裁撤就行了。 估计那些军户也愿意内迁,毕竟和开平卫比起来,哪怕冀东也是好地方。 您不能指望您的后代都像您这样深谋远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