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武侠修真>重生北魏末年> 第三百五十章 会盟(500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五十章 会盟(5000)(2 / 3)

襄阳。 侯景看完邸报,对心腹谋臣王伟道: “齐王卧病秦州,洛阳文武为天子所慑服,不敢阻挠,君信否?” 王伟笑道: “天子若有如此威望,哪怕齐王病入膏肓,也是要拖着病体回朝的。” 侯景闻言,笑得前俯后仰,好办会才抚平了气息,假作正经地训斥道: “王君此言,对齐王何其不恭!” “为臣者,自当恭敬奉主,然臣为使君之臣,非齐王之臣也!” 王伟一番话,听得侯景心花怒放,他连连夸赞之后,又问王伟道: “王君以为,是否真会有人信了齐王卧病的消息。” 王伟澹澹道: “齐王之奸伪,举世皆知,高党之跋扈,满朝共见,如今齐王心腹遍布朝野,各地刺史皆为羽翼,天子凭何振作?但凡有智者,皆能看透其中端倪,纵使真有野心,亦不敢动。” 侯景也知其所言在理,只得丧气道: “我以为贺六浑便足够狡诈了,未曾想其子更甚。” 事实也正如两人所谈论的,高澄只不过是装病借机撇清干系。迁 走大量人口确实能够得到三河地区一部分足额获分田亩的百姓感激,可面对的是一百万户民众的怒火,小高王连年初三十万户的黑锅都不肯背,哪愿意糟蹋了自己的名声。 至于元善见,他要名声作甚,安心扮好高澄给安排的角色就是,虽然这角色遭人恨,但也不是什么独夫民贼,够意思的了,当个傀儡还要啥自行车。 就是不知道将来也会不会有权臣有样学样,如此摆弄高齐末代皇帝。 连国都还没建,就先不提亡国时的事了。 太昌十年(541年)九月十二,秋收过后,元善见的迁民政令正式落实,这一次倒没有如之前一般,仅三天时间,就赶着三十万户狼狈就道。 那时候是要赶春耕,如今才秋收,没必要那么急,来年春耕之前完成便行。 正如之前所说,民众的不满之所以没被激起,只不过是迁徙名额没落到自己头上。 卧病在床的高澄不敢大意,已经提前由温子升代笔,上奏天子请求减免迁往陇右之民五年赋税,减免迁往关中之民三年赋税。 元善见收到齐王奏疏,也一改独夫本色,居然从善如流,立即下发全国各地。 同时高澄按照关陇各州所分得的人口,命地方州郡县三级长官提前修建不足的住所,用以安置迁民。 一如前番,向各州派出幕僚等人员,监督住所、田亩的分配,禁止官员中饱私囊,但凡有贪墨者,一律按《太昌律处置》。 高澄种种措施,对民众还是起到了安抚作用,至少迁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也没爆发大规模的民乱,小骚动、小牢骚肯定是少不了的。 木已成舟,原先病得连握笔都困难的齐王也终于能下榻行走了。 秦州百姓看着高澄拖着病体巡视田亩,所见者无不感动,这些绝大部分都是此前从河南迁来的三十万民户中的一部分。 年初时候,他们被元善见强迫迁徙,虽然那暴君在最后还是下了罪己诏,但大家的福祉都是齐王给谋的,再想想齐王殿下这些年来的德政,这大魏朝若是没有齐王,可怎生得了。 许多歌颂齐王功德的童谣,也随着民众西迁,在关陇地区流传,至少高澄在关陇原住民中的臭名声有了明显好转。 毕竟大家都说踩踏禾苗这种事都是高欢的决定,在攻陷潼关后,段韶在关中平原干得混账事,也是受了高欢事前指派。 齐王劝了,也拦了,但劝不住,也拦不住,他真的尽力了。 高澄在慰问迁民们在新环境的生活情况之余,也在感慨如今关西之地的荒芜,先前的三十万户确确实实不足以振兴关陇,但有了这一次一百万户入关,主要是关中地区,只需五年,就是硕果丰丰的季节。 打仗,说到底打得就是钱粮,到时候自然是要准备南下了。 小高王从来一视同仁,没道理北方的和尚被他迫害了,南方的和尚却能逍遥法外吧,尤其是和尚头子萧菩萨,前几年尽扯后腿,高澄早有一肚子的帐要与他算。 齐王殿下病情好转的消息传到关东,各地百姓无不欢欣鼓舞,毕竟像齐王这样的贤王,可难见着。 无数官员也未高澄的厚颜无耻而感慨万千: 好家伙,政令下达你患病,政令落实你痊愈,养病期间还得把安抚民众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你怎么不让天子再下一份罪己诏,把黑锅给背牢实了咧。 对此,高澄表示:别催,已经再写了,等我回去就给元善见盖印。 高澄病情痊愈以后,又在陇右各州转了一圈,期间,甚至通过吐谷浑汗的使者,与吐谷浑汗在两国边境上约见了一面。 双方重申睦邻友好的双边关系,吐谷浑汗夸吕表示,吐谷浑将始终坚持一个大魏原则,坚决不承认蜀地的元宝炬流亡政府。 元宝炬名义上向南梁称臣,但自己关起门来,还是元魏天子的做派,以宇文泰为丞相,执掌军政大权。 高澄也与夸吕互相通报各自国家国情,就大魏与吐谷浑的边境贸易达成一致,将于边境开展官方贸易,以丝绸、茶叶等商品换取吐谷浑所培育的青海骢。 两人也就共同关注的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谈完了公事,私事也没落下,吐谷浑汗夸吕希望将准备送往洛阳,与元善见成婚的族妹嫁于齐王。 齐王以臣子不能夺天子之妻而婉拒,吐谷浑汗大发雷霆,眼见原本友好的双边关系埋上阴霾,齐王为了陇右百姓的安宁,为了两国之间的和平,不得已只能答应下来。 当然,这段齐王纳妾的解释出自时任广州刺史的张师齐所留下的书稿,只是一家之言,考虑到他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