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玄幻魔法>逍遥小儒仙> 第345章:大基建战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5章:大基建战略(1 / 2)

衙署内,顿时雅雀无声。 虽然不相信位高权重的镇抚使,凭借真才实学就能被选上。 但至少心里还是存了些念想。 万一自己的见解能够被镇抚使大人看上,哪怕做一个参议也好。 在场众人皆是各衙司主事官员,都有治理一方的经验。 谁又甘于人后? 李长安在其中毫不起眼,但也让众人都艳羡不已。 这么多人,只有他没有官位在身,很明显白鹿书院在后面出了力。 而且户部本就是白鹿书院在暗中执掌。 所以无论李长安写了什么,最后肯定会成为南巡镇抚司中的一员。 关键看是主事还是司务罢了。 即便只是司务,那也是南巡镇抚司的司务,位等从六品,南方三府之乱解决之后,必定可以再往上进一步。 李长安知道自己一定能被选上,所以也没那么多心思。 翻看着南方三府的卷宗,那些触目惊心的死亡数字,就像铁钩子一样,勾动着他的心。 既然要前去赈灾,哪怕在里面只是滥竽充数,说不上什么话,也得为这些百姓想想办法。 这是李长安现在唯一的想法。 南方三府。 云遥、阳翟、宛川。 三府问题各不相同,分散到下面郡县,更是项目繁杂,千头万绪。 原本的三府之地,百姓温饱尚能解决,但重大水患之后,三亿百姓的活路彻底被摧毁。 李长安率先在纸上写下三个字,“衣”、“食”、“住”。 这是百姓眼下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李长安陷入了沉思,不时在纸上写下眼下官府的困境。 “赈灾粮不足”、“重建工程进度太慢”、“匪患频发”…… 接着又另起一行,郑重写下几个字,“未来发展方向”。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但又不能光看眼前的问题,而要看到以后。 否则哪怕这次把南方三府恢复原样,未来再来一次水患,百姓又要付出惨痛代价。 着眼未来方向,解决现在问题,才是良策。 李长安对身边的知事说道,“麻烦帮我找近两年三府屯田清吏司卷宗、路渠修缮卷宗、还有农耕赋税卷宗。” 知事点点头,立刻让手下衙役去找。 很快,三部共六册厚厚的卷宗,被衙役搬了过来。 此番动静,顿时引来其他官员侧目。 见是李长安所为,纷纷不屑摇头。 没有治理一地的经验,现在装模作样,又有何用处?只不过徒惹人笑罢了。 卷宗上的东西实在太多,太过繁杂。 李长安原本想先看一看三府之地的大致情况,看能否梳理出一条合适的发展路线。 但这种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找出来的,还需要实地考察才行,光看卷宗并不准确。 李长安看着自己写下来的问题。 继续往下延伸。 衣从何处来? 粮从何处来? 住从何处来? 再看官府困境。 赈灾粮不够,还能从什么地方找到粮食? 重建速度太慢,是因为工人不够。 匪患频发,是因为挨饿受冻活不下去,才落草为寇。 李长安不断向下发散思路。 再看一眼最后一行写的“未来发展方向”。 脑袋里隐隐有什么东西正在萌生。 正在一点一点从记忆深处钻出来。 轰嚓! 李长安的目光集中在了“未来发展方向”这六个字上!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大工程……解决百姓劳作问题……” 李长安迅速在一张纸上写道, “三府之地既已满目疮痍,切不可因循守旧,仅恢复原貌不足以根治三府之病症。” “因立足长远,结合三府具体情况,趁此机会,重新梳理南部三府民生命脉,建立支柱产业。” “以赈灾之银,兴建民居民房、道路桥梁,而今三府百姓大多赋闲,可征召百姓参与兴建事宜,付之以银钱。” “三府匪祸,皆因饥寒交困所致,可就地招降,从事劳作,亦可收获银钱。” “此法可解官府劳役不足之困,亦可以工代赈,激励百姓生产之事。” “所有道路桥梁应让工部重新规划,水利土木之事不可随意对待,应以五十年之用为准。” …… “另赈灾粮杯水车薪,当以官府名义统一购粮商之米面。” “商人逐利,本性而已,可允许粮商有一定赚利,但若因利忘义,大发灾患之财,当诛之!” “米面食粮皆民生命脉,岂容商人从中渔利?” …… 李长安洋洋洒洒写了很多。 但因为对南方三府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实在无法因地制宜,只能暂时提出大体框架。 最后写完,在右下角署名,交给了一旁的知事。 “忠勇伯可在府城多留几日。”知事对李长安说道,“三日之内,户部便会确定好名单。” “届时一同前往南部三府。” “多谢知事。”李长安颔首。 “忠勇伯客气。” …… 此番集议并没有想象中的热火朝天,所有人都想借此机会一步登天,谁还会和其他人讨论? 每个人都绞尽脑汁,不敢有半点怠慢。 集议结束, 赵兴拿着收拢好的见解对策,回到书房,开始一张张翻阅。 这么多主理一方事务的官员,竭尽全力想出来的法子,也许能找到一两个亮眼对策也说不定。 可是很快,赵兴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恰逢千里传音符有了动静, 是远在京城的户部员外郎刘大人。 赵兴无奈汇报道,“刘大人,实在不是下官抱怨。” “明明只是见解对策,非要引经据典,恨不得每一句都要有经义出处才罢休。” “心思花在这上面,下官实在想不出能对南方三府有什么实际帮助。” 刘员外郎的声音传来,“其他各府的情况也相差不大,但偶尔也有一两个拔尖之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