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历史军事>从百户官开始> 第二百二十九章 那钦差李桓定不是什么好官【求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二十九章 那钦差李桓定不是什么好官【求订】(2 / 4)

央,进入内阁,执掌兵部。 由此可见杨一清此人绝非是一般人物。 远处一片烟尘滚滚而来,只看那烟尘的规模,差不多有数十骑,若是不出意外,当是那小旗官所言的杨一清等人。 李桓缠着一旁的关征道:“关指挥使,陪本督去会一会这位杨总督。” 关征应了一声,驱马跟在李桓身侧缓缓上前。 很快就见一队骑兵呼啸而来,为首的赫然是一名身着巡抚官服的中年官员,只看其在战马之上驾轻就熟的模样就知道,其骑术绝对不差。 而在其身后则是一队精锐骑兵,只看这些骑兵的气势、风貌,绝对都是边军之中的精锐。 几杆旌旗迎风飘飞,杨字大旗烈烈招展,气势煞是不凡。 杨一清时任右都御史、陕西巡抚,总制三镇军务,督管延绥、甘肃、宁夏三边军阵,又被称之为三边总督。 榆林镇也就是延绥镇,正是九边重镇之一,加上甘肃、宁夏两镇,正是三边重镇。 所以说杨一清不单单是朝廷的右都御史,更是陕西一省之巡抚,又总督三边重镇军务,权柄之盛,可谓封疆大吏。 放眼大明,地方上能够与之相媲美者,可谓是寥寥无几。 杨一清同李东阳、刘大夏被世人并称为楚地三杰,可是相比李东阳、刘大夏乃是纯粹的文人,杨一清非但是文治能力冠绝一时,同样在武事方面也有非同一般的造诣。 杨一清更是在后来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可比唐之名相姚崇。 脑海之中闪过关于杨一清的消息,而此时杨一清也带着一众人马到了近前。 李桓打量着杨一清的同时,杨一清同样也在打量着李桓、 对于许多地方官员而言,别看李桓在京师、福建几地凶名赫赫,但是在其他地方,却是未必。 哪怕是朝廷的邸报之上屡屡有关于李桓的事迹,可是对于一些官员来说,能够知晓李桓的名字,那已经是不错了。至于说更多,还真的有不少人没什么兴趣。 但是杨一清却是不同,杨一清为官数十年,自成化朝便已经踏入仕途,历经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也是几朝老臣,在朝中多有故旧之交,门生故吏更不在少数。 再加上杨一清为三边总督,不可能不关注朝堂之上的变化,所以说对于李桓,杨一清了解的非常清楚。 月余之前,杨一清便已经从朝廷的邸报之上知晓天子亲派李桓为钦差前来陕西督查地方赈灾事宜。 按说杨一清身为陕西巡抚,陕地大灾,他这位巡抚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无论是朝廷还是天子都没有怪罪杨一清的意思,非但是没有惩处,反而是让杨一清坐镇将三边军镇,为朝廷看好边军。 所以说杨一清看似挂着巡抚的名头,其实对于陕地的政务根本就没有插手的余地,更主要精力则是放在了约束边军,不使边军生乱上面。 毕竟大灾之下,必生民乱,这点几乎是常识,小规模的民乱,地方官府协同卫所倒是可以平定,可是一旦生出大规模的民乱的话,那么必然要出动大军镇压。 延绥镇这九边之一的军事重镇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而杨一清便是在延绥镇坐镇。 此番鞑靼人几乎是在没有惊动边军的情况下出现在榆林道,甚至还劫掠了朝廷赈济灾民的粮食。 杨一清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便传令三边重镇,甚至开始调集兵马,准备堵死壶里部回归草原之路。 不久前杨一清却是得到消息,李桓这位钦差竟然带着一营人马自西安府赶了过来。 所以说杨一清便带上人马前来相迎,这才有了二人的相会。 杨一清翻身下马冲着李桓一礼道:“下官陕西巡抚、总制三镇军务,右都御史杨一清拜见钦差大人。” 不等杨一清拜下,李桓连忙上前,一把将杨一清扶住道:“杨总督不必多礼,李某在京中,常听陛下赞誉杨总督文武双全,有出将入相之才,今日一见,当真是名不虚传啊。” 杨一清脸上露出几分受宠若惊之色,忙冲着京师方向拱手道:“陛下谬赞,真是折煞老臣了。” 只是扶住杨一清,李桓便感受到杨一清那看上去并不怎么健壮的身躯当中所蕴含的力量,这位文德武功、出将入相之才,还真的是一位深藏不露的强者。 以李桓判断,杨一清的实力,怕是一般的一流好手都未必是其对手。 李桓忽然发现,诸如王阳明、杨一清,这些儒家出身的文臣,但凡是在军务方面有着极高造诣的,皆有着一身不弱的内家修为。 就像王阳明,一身内家修为造诣之高,就连李桓如今号称将十三太保横炼神功修炼到了金身不破的境界,已然不敢说自己能够稳压王阳明一头。 而眼前的杨一清,显然又是一位实力不比王阳明差多少的强者。 二人客套了一番,李桓神色一正看着杨一清道:“杨总督,李某此来为何,想来杨总督心中也该有数吧。” 杨一清脸上露出几分凝重之色,微微点了点头带着几分愧疚与自责道:“下官总制三边军务,却是让鞑靼人潜入关内,以至于对方劫走了朝廷的赈济粮,下官治军不严,有负皇恩,有负三边百姓……” 说着杨一清又道:“事发之后,本官已经严令三边总兵、一众指挥使、严守各处关口,并抽调一支精锐,围剿入寇的壶里部,只可惜,壶里部也不知从何得到消息,总是能先一步避开大军围剿,在劫掠了几处村镇之后,已经从三郎口逃回草原去了。” 从李桓得到消息,到李桓带领人马赶来,可以说已经过去了有半个月时间。 这半个月的时间当中,壶里部的鞑靼人显然不可能还傻傻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