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卷阅读135(1 / 2)

王子迷茫地站在原地。

他一脸搞不清状况的表情。

护卫队的那些成员们,不管参没参与刺杀,这时候都察觉到了不妙,干脆利落地抛下这个傻逼王子,准备逃跑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迅猛又混乱,简直无法讲述清楚。

同样是人群中传来一声:“抓刺客,不能放跑了他们,替国王报仇!”

接着,又有另一个人喊:“抓住大王子,抓住那个叛国弑父的畜生!”

后来几乎没人能详细搞清楚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总之,在几声起哄的吆喝后,王城的人们暴动了,他们盲目地冲向祭台,有的人抓着那几个护卫队的士兵厮打,有的人猛地扑向大王子。

大王子无助慌张地被成千上万只手又抓又掐又拽又拖着。

他试图大声喊“我是王子”,声音却被淹没在了鼎沸的人声之中……

甚至都没有什么拔出的刀剑,更没有什么坚硬的棍棒作为武器,仅仅是被煽动起来的惊惧不安又愤怒的平民们……

大王子和一部分护卫队的士兵先是不断被推搡、接着被拉扯、最后再被汹涌而来的人群给撕成了碎片。

一块块尸体碎片被扔得到处都是,耳朵、鼻子、手指头、鲜血洒满了祭台。

人群或是恐惧的尖叫、或是喜悦的狂喊、或是愤恨的咆哮,疯狂得完全分不清谁对谁。

那头本应献祭给正义女神、却侥幸没死的公牛在祭台上惊慌给地跑来跑去。

它的四蹄沾满了人体的残渣和血液,扯着嗓子发出了哞哞的大叫。

“神啊!”

有祭司瑟瑟发抖地闭着眼睛,躲在角落里不断地祈祷着:“如果您有在倾听的话,请停止这场混乱吧!请停止这场混乱吧!”

第88章

伴随着祭司的祈祷。

神奇的音乐声总算又一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耳边……

前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出生于圣彼得堡,生活在混乱的苏维埃政权之下。

不同于绝大多数同时代,最终选择离开祖国的音乐家, 这位作曲家终生都留在了苏联,并用音乐记录着伤痕累累的苦难祖国。

《第十一交响曲》就描绘了一场圣彼得堡流血惨案。

军号、战鼓、弦乐器交织出充满阴郁张力的气氛,然后,木仓声(鼓声模仿)响起,受害者纷纷倒下,绝望的哭喊、呻吟, 喧嚣的惊乱。

突然间一切静了下来。

寒风萧瑟……

没有什么悲壮, 也没有什么崇高。

神明平静地俯视着血色人间,遥望着彼此屠杀的人类。

在低沉悲痛的音乐中,人们似乎终于慢慢清醒了过来。

他们双眼呆滞无光地看着混乱的广场, 看着满地的断肢残骸, 看着被血液染红的祭台。

所有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不敢置信。

这时,哪怕连复仇心切的维克多望着已经被撕成粉碎、再也无法拼凑完整的大王子的尸块们, 一时也陷入了茫然。

一切都太快了!

快得让人来不及反应。

乔恩真的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现在的这个地步。

他最初仅仅是想借助“正义女神”的名头,让维克多能够当众讲述冤屈,揭露大王子的罪行,为此, 还特地做好了“如果有人阻挠,就随便放首比较战斗的曲目, 来假充神迹”的准备。

但没想到, 他并非“孤军奋战”。

居然还有人(其实是王后)在人群中事先埋好了钉子, 不断引导着人群对大王子发出质疑和声讨。

除此以外, 大王子曾经得罪过的人……

比如,多年前因为嫌弃人家残疾受伤, 就把人赶出队伍,不允许参加欢迎仪式的老兵们,也恰逢其时地在人群里对其冷嘲热讽。

在这样的情况下,听到了大王子那些罪无可恕的叛国罪名,那些人,也许是刻意,也许是无心,也许是含怨,稍一煽风点火,人们顿时群情激奋。

接着,又是“国王遇刺”,又是“安东国士兵混入王城”,种种离谱又可怕的事儿接二连三地发生……

各方因素,机缘巧合地拼凑到一起!

于是,广场上聚集的庞大人群暴动了。

他们狂乱地冲上祭台,徒手将好几个人撕成了碎片。

但凡看到这一幕的人,无不为之震惊和不解。

震惊自然不必多说!

至于不解……

无论是国王、王后,还是大臣、平民,都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尤其是经过事后的一些调查,那些参与手撕大王子的人中,并不全是穷凶极恶的暴徒。

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平时都是老实巴交,可能半辈子没同人打过架,甚至一句脏话没骂过……

可就在这一天!

他们凶残得连强壮的公牛见了都夹着尾巴哞哞叫;连手握刀剑的士兵都吓得不敢过去阻拦。

如果换做现代的话,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们,应该会针对这种现象给出一个“集体行为”的定义:

——当事情突如其来,聚集在一起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