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0 可原?(1 / 2)

李茂初没说错,私盐的事远没有结束。 而且这事,已让朱允熥头疼许久。 穿越者不是万能的,尤其是他这样平常百姓家的孩子,连班长都没当过如何能统领整个帝国? 即便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可以统领且驾驭这个帝国,但如何让这个帝国变得更好,如何去掉他身上的顽疾不治之症呢? 就那私盐的事来说,表面上看是一群有眼通天的勋贵二代弄权不法,利用人脉上下勾连,损国而自肥。 那实际上呢? 首先,历朝历代这种事都屡见不鲜且屡禁不止,说到根子上就是人的问题。 如两淮的盐运使,胶东盐运使,各省的盐政官员等,他们的权利太大。大到一言九鼎,大到一人而决,而且大到几乎没有人监督。 那除了是人贪欲的问题,是不是也是制度的问题? 说到制度问题,然后又是老生常谈又陷入死循环说官员有难处,人情事故无法推脱等等等等一大堆让人无法辩驳的道理。 最关键的是,朱允熥就是这个制度的最高受益者,他要推翻它? 改革又谈何容易呢?太先进的制度,太激进的手段,太严苛的律法先不说适不适合这个时代。那么话又要车轱辘一样再次说回来,行使这些权利的,是不是还是人。 还是大明朝内部这些,圣人文章举人进士考上来的,拖家带口亲朋故旧的,这个关系那个人情的人! 那他娘的不管说得多好听,哪怕唱出花来,落实的时候,还不是一个鸟样? 有时候,朱允熥劝自己别在这个世上较真。 世界发展了几千年,也没能把权利和欲望完全分开,你算老几? 老爷子杀了那么多人,也没把风气矫正过来,你有那个脾气吗? 可是他发现,若不在这种问题上较真,那么按照历史的惯性,这些制度还有这些人,依旧会是导致大明帝国灭亡,乃至华夏再次陷入每隔三百年就大乱的怪圈之中的导火索。 他有时候也会自己安慰自己,甚至自己欺骗自己。 人生不过几十年,几百年后你知道个球?骨头渣子都不知道烂哪去了!你管的了那么多吗? 你就做好当下,把当下做好不辜负天下百姓,你就合格了! 乍一听这话是不错,可细细品味,他妈的这不和管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一个味儿吗? 然后就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延伸,除了制度和人的问题,又是一个要从全局出发权衡利弊的问题。 这更他妈头疼! 大明越是繁荣发展,问题就会越来越多。甚至可以预见得到,发展的速度远比不上问题传染的速度。别说治了,就是抓就是防,都弄不过来。 那大明还要不要发展?譬如通商,譬如海关,譬如商税,譬如河道,盐铁矿山森林等这些油水厚的衙门,要不要做事? 然后他娘的这个问题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就算什么都不做,就让天下百姓安安心心的种地,老天爷给面子你们就吃饭,不给面子你们就饿死,就能治得了这些帝国的顽疾问题吗? 答案是,做你娘的春秋大梦呢! 啥都不做,还是有问题! 而且问题比大明帝国繁荣时的问题还大,因为繁荣的帝国表象,还可以这遮掩这些问题。 不过大明朝任何一个官员,谁都知道。大明朝不可能不要繁荣,养兵的钱养活官员的钱,养活朱允熥这个皇帝的钱,从哪里来? 越是繁荣越是稳定,即便有问题也是稳定。 繁荣的最终目的,也是让百姓收益。 不能因噎废食! 但同时,作为皇帝。这些复杂到在脑子里好像静脉曲张一样纠结在一起的事,别人可以不考虑,他不能不考虑。 别人可以管他百年之后呢,我先把这几十年风流快活了再说,而朱允熥却不能这么想。 所以,要推动变革。 不敢说改革,是润物细无声的变革。 有人说温水煮青蛙,那是谬论,青蛙有腿会蹦跶,它不会说话可不傻! 那怎么变呢? 朱允熥依旧头疼无比。 说到这里肯定有俊俏无比十八厘米不知疲惫永远二十岁的后生要说了,没想好你说个求毛? 不是没想好,而是真要慎重。 就好比私盐来说,说到私盐就要说到大明的财政,因为盐就是财政最重要的来源。 现在大明开国三十余年,天下太平且人口尚未滋生,土地清明的情况下,盐税可以把持在皇帝手里。但不用多,再过五十年,皇帝就掐不住了,因为国家要用钱的地方太多。 别说大明朝,清朝那么乾纲独断的皇帝们,也没敢把盐税看成自己的钱袋子。话说回来了,他们有内务府,内务府管着京城各个城门的进城税呢,皇上自己有的是钱。 减轻国家队盐铁这种垄断专卖从百姓身上刮油水的税收,就要推动其其他的税收。 推动其他税收,又会使得官员手里的权利过大,然后各种问题层次不穷........ 就私盐来说,目前看来比较好的办法,就是交给户部。 文官们的特性是这样的,你油水大不让我分杯羹,那我就盯死你!除非你一直清廉如水,不然你早晚要和光同尘。 交给户部就等于各地盐场的头上多了许多指手画脚的婆婆,那样一来他的顾虑就多了,权利就被限制了。 但是,但是话在他妈的说他妈的一个他妈的回来。 这么干能做好事吗? 现在地方盐运使的权利是大,可账目还算清楚,每年盐的产量稳定,可以给内库和户部提供可靠稳定的财源。 一旦交给户部了,以前是做事吃饭,现在不做事也能吃饭,谁还做事? 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然后这些人再上下串联,大家想办法把各地的盐场挖空了,受损的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