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历史军事>谍海风雷> 第一百三十三章 集思广益灵感迸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三章 集思广益灵感迸发(1 / 2)

气质! 漂亮这种东西与生俱来。 可气质不同。 没有优握的环境、良好的教育、十足的自信,你很难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气质二字。 每日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埋头为一日三餐奔忙劳碌,哪怕再有气质的人也会被消磨的泯与众人。 那么由此看来,女人如今生活条件不错。 可这毕竟仅是李泰然的推测,是没有依据的。 或许仅是觉得女人漂亮,便觉得气质出众。 但李泰然显然不这样想,他看出朱越与宋书堂心中想法,继续解释说道:“普通百姓其实并无特点可言,大多千篇一律,伪装容颜已经足以应付危险,为何还要刻意改变身形,装作弯腰驼背,不是多此一举吗?” 听闻李泰然分析确实有所道理。 宋书堂细品之下觉得气质这一条,还真的要考虑在内。 “还有吗?”他继续问道。 李泰然自然意犹未尽毕竟多日调查,他心中早就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形象,只是无法言明罢了。 现如今宋书堂愿意问,他当然想说。 “我其实有一点最为大胆的判断。”李泰然突然压低声音说道。 朱越无奈道:“你这故作神秘根本无法加重可信程度,办公室内就我们三人,你赶紧说。” 被破坏气氛李泰然瞪了朱越一眼,宋书堂也跟着笑了笑。 李泰然这才说道:“这个女人去聚兴诚银行将钱取走的时间,在大井川隆、平口隆太暴露之前。” “对。” “你想想看,情报工作人员伪装自己,谨慎小心是不假,可这个女人的伪装你们不觉得是多此一举吗?” “李组长的意思是说伪装的太过,反而容易引人注意?”宋书堂问道。 “对!”李泰然重重拍手说道。 看向宋书堂的眼神也满是欣慰,一副你懂我的模样。 李泰然这句话确实也提醒了宋书堂。 日谍潜伏顺利。 并未危险来临。 去银行取钱需伪装不假,可你伪装的未免有些太过。 反倒引人注意。 比如聚兴诚银行工作人员每日接待如此多客户,时隔今日却对女人印象深刻,便是过度伪装造成。 结果是不错,但不符合一名情报人员的选择。 应该做的是不引起任何注意才对。 “好像是有点奇怪。”朱越也慢慢琢磨出了一些异常。 “华中派遣军情报部的日谍,专业程度恐怕与六足小组整体水平不相上下,应该不会犯低级错误,此举肯定内含深意。”宋书堂认为李泰然所说必须要重视起来。 两个日谍小组的差距可能在竹内一郎身上。 但平口隆太自杀果断也算人物。 不同日谍小组的两位负责人,都算得上难以对付。 因此如今在伪装上发现的疑点,不可忽视。 朱越开口询问:“难不成我们猜错了,去银行取钱的不是日谍,而是被策反成员。” 日谍给接受策反人员提供的不是现金。 而是银行账户。 所以前去取钱之人不够专业。 且高官家卷漂亮、气质也都符合。 只是宋书堂出言否定说道:“被日谍策反,可能并非离开山城别处高就,或许是要潜伏在山城为他们提供帮助,此事便异常危险,稍有不慎是要掉脑袋的。 这种情况下我想党内高官不敢轻易告诉第二个人,更不要说是家中女卷,风险太大容易满门落难,同意策反是为求财,没命可怎么花?” 六足小组成员策反人员多数要离开山城,加入汪逆集团组成伪政府,公开发表支持汪逆言论。 可平口隆太等人的策反工作可能有所不同。 而是需策反之人留在山城,暗中为他们提供帮助。 不然为何五千美金要破例,从大井川隆所在的聚兴诚银行汇来。 完全可以等高官离开山城再给,岂不是省时省力。 且若打算离开山城,何必冒险去聚兴诚银行取钱。 拿着账户离开山城照样可以将钱取出来。 如此分析没有错,所以李泰然顺势说道:“会不会被策反的高官,就是一名女人。” “不会。”朱越反而做出否定。 党内军衔提升存在停年限制。 银行内工作人员表示这名女性眼睛漂亮,且观之年轻。 这年纪能身居高位吗? 显然不行。 可五千美金日谍不会用来策反一名无关紧要的人员。 因此假设可以推翻。 既不是高官家卷,被策反人员也非女性。 那么问题回到了之前,是日谍前来取钱,可专业情报人员为何犯错? 一定要有一个理由! 三人全都开始思考这件事情。 李泰然对此事调查时间最久,了解最多。 因此最先开口说道:“我想到了。” “什么?”朱越问道。 “这个女人担心被人认出来。” “废话不是!” “我的意思是说,这个女人或许很有名。” 有名? 宋书堂立即问道:“李组长认为这个女人如果不将自己蒙的严严实实,只是正常伪装的话,还是会被人认出来。” 这里并非是指被人看到容貌。 而是说会被人认出来! 李泰然点头说道:“对,所以她才不得已要如此伪装,在我们看来显得弄巧成拙。” “去银行都能被认出来,但肯定不是银行职员,那能是谁?”朱越认为日谍在聚兴诚银行内,已经安排大井川隆潜伏,必然不会再安插一人。 且这女人若真是银行职员。 她敢前去取钱吗? 恐怕背影也会有人熟识。 既非熟人却容易被人认出,那只能是知名度较高的人。 “肯定登过报!”朱越认为只有这种人,才符合他们如今所说。 登报! 知名度自然有。 可宋书堂认为这个范围太笼统。 “每日登报人员其实数量并不少,若仅是偶尔一次登报,恐怕能记住之人也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